以色列(Israel) |
|
|
国 家 概 况 |
|
【国家名称】 以色列(Israel) 【国家面积】 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国家首都】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7万(2001年统计)。平均气温16 ℃ 【简 况】 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度为198
公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 ℃左右。 2002年10月30日,以色列工党主席、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因与沙龙就政府2003年财政预算案未能达成一致辞职。随后,以政府中的所有工党阁员向沙龙递交了辞呈。11月,沙龙重组政府的努力失败,被迫宣布辞职并提前举行大选。2003年1月28日,沙龙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沙龙在施政纲领中表示:本届政府将振兴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将确保以色列安全和实现地区和平作为当务之急;在中东问题上,表示愿为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而作出"痛苦的让步",但与巴勒斯坦复谈的条件是巴方必须停止一切"恐怖暴力煽动",更换领导层以及彻底改革民族权力机构;以巴达成全面解决方案的前提是巴放弃难民回归权,保证耶路撒冷作为以首都的完整性;强调将继续加强定居点建设,特别是扩大耶路撒冷。 (1)利库德集团 (Likud):1973年 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1990年 6月与其它一些宗教党组成新政府。1992年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1999年10月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当选总理。2002年11月,沙龙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成为第一大党,沙龙连任总理。 利库德集团奉行"以安全换和平"政策,在以巴问题上立场强硬。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该党政策也在作适当调整。经济方面,该党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积极推行私有化经济政策,以其加速经济发展。 (2)变革党(Shinui):成立于1983年,党员主要是有自由思想、民主观念的西方犹太人,是一个主张自由、民主、犹太复国主义、寻求和平的世俗政党。主席是以新闻界著名人士约瑟夫·拉比德(Yosef LAPID)。在本届议会中占15个席位。参加了新政府并获得内政、司法等5个部长职位。 (3)全国联盟党(National Union):1988年由退以将军雷哈瓦姆o兹埃维组建的极端保守右翼政党。1999年选举前雷哈瓦姆o泽维组建了新党全国联盟党,获4席。2001年10月,时任旅游部长的泽维被巴人在耶路撒冷谋杀,由该党议员本尼o埃龙(Binyamin ELON)接任旅游部长和该党主席。2003年1月大选中获7席,参加联合政府,并获2个部长职位。 该党政治立场极端强硬,反对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减少政府干预,支持政治与宗教分离。 (4)全国宗教党(National Religious 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曾多次参加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1992年大选后,作为反对党和利库德集团一起不断对工党左翼执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该党政治立场强硬,反对建立巴国或巴实体,反对任何领土让步和迁移犹太定居点。在本届议会中占6个议席,参加联合政府,并在内阁中获得2个职位。主席埃菲·埃坦姆(Effie EITAM)。 (5)以色列工党(Israel Labour 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1990年因与利库德集团在中东和平进程上出现严重分歧,向议会提出对联合政府总理沙米尔不信任议案。该议案通过后,工党受命组阁,但因未获得法定多数而未果。1992年2月,伊扎克·拉宾替代佩雷斯,成为工党领袖。6月23日,工党在第13届议会选举中获胜,7月13日,由拉宾组阁,工党再次执政。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佩雷斯再次成为工党领袖。1996年大选失利沦为在野党,在议会中占34席。1997年5月,巴拉克当选工党主席。1999年5月,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7月6日成功组阁,工党再次执政。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辞去总理职务。在2001年2月举行的总理特别选举中,巴拉克负于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并辞去工党主席职务,佩雷斯当选工党主席。3月工党加入利库德集团民族团结政府。12月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当选为第8任主席。2002年10月,本-埃利泽宣布工党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沙龙政府倒台。11月17日,阿姆兰o米兹纳(Amram Mitzna)击败本·埃利泽当选工党新领导人。在2003年1月提前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工党仅获得19席,未参加沙龙组建的新政府。 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在社会领域,工党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实现宗教与世俗、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解与融合。 (6)沙斯党(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东方犹太人的正教派犹太人政党。主席为埃利·伊沙依(Eli YISHAI)。该党主要关心本党及其选民在宗教、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在以巴冲突等问题上立场较温和、灵活。在宗教上持正统派的立场。1984~1998年一直参加联合政府。在1999年大选中获17席,并参加工党执政联盟。2001年3月,加入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2003年大选中获11席,未参加联合政府。 (7)梅雷兹党(Meretz):1992年由变革运动、马帕姆(统一工人党)与公民权利运动联合组成。该党政治立场左倾。在本届议会中占6席,为在野党。主席为尤西·萨里德(Yossi SARID)。 (8)移民中的以色列(Yisrael Ba'aliya):1996年大选前由前苏联移民组建的移民党。 在本届议会占2席,大选后宣布同利库德集团合并。主席为纳坦·夏兰斯基(Natan SHARANSKY)。该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右,在和谈问题上一般采取灵活、务实立场。 【重要人物】 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总统。1945年生于伊朗,1951年移民以色列,获希伯来大学经济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早年投身政治活动,曾任希伯来大学加哈尔党(利库德党前身)学生组织主席。1969-1981年两度出任马拉凯市市长。卡为利库德集团成员,1977年至2000年当选以总统前任以第九至第十五届议会议员,曾任议会外交与国防委员会委员。卡还多次出任政府要职,1981-1992年历任住房和建设部部长、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部长及运输部长等职。1996-1999年任副总理兼旅游部长。2000年7月31日当选以色列第八任总统,8月1日宣誓就职,任期7年。 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总理。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马拉勒村,曾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专业。自幼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1948年参加以独立战争,时任连长,后长期在以军任职。历任军训部长,南部军区司令等职。1973年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出任"紧急部队"高级指挥官。1975年至1976年出任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1976年因在防卫问题上与政府分歧而辞职。1977年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历任农业部长(兼定居点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82年6月策划、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1983年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任不管部部长。1984年起至1999年,历任工商部长、住房部长、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等职。1999年9月出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6日,当选为以色列第29任总理。2002年11月9日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在2003年1月28日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 西尔万 o 沙洛姆 (Silvan SHALOM):外长。1958 年生于突尼斯,次年移居以色列。曾先后获特拉维夫大学法学学士、本 o
古里安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特拉维夫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曾当选以学联主席。曾任以机场管理局董事、广播局执委、能源与基础建设部总司长、以电力公司董事长。1992年第13届议会起任利库德议员至今。1997-1998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1998 年任科技部长。2001年3月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03年2月任外交部长。 2002年以色列主要经济数字(资料来源:英国经济季评): 水 果 129.8 138.9 128 蔬 菜 130 118.6 113.5 小 麦 2.9 9.4 15.96 棉 花 6.44 4.34 5.31 鲜 奶 115.7 114.9 117.4 鸡 蛋 164 157 151 牛 肉 68.3 77.8 8.73 禽 肉 26 27 29.8 鲜 鱼 3.21 3.85 3.93 空运:着陆飞机28,980架次,客运量802万人次,货运量29.6万吨,处理国际邮件7066件。全行业总收入为709.7万新谢克尔。与北美、欧洲地区主要城市及埃及、约旦、肯尼亚、南非、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等有定期航班。主要机场有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埃拉特机场和杜夫机场。主要航空公司有以色列航空公司(EL-AL)。(资料来源:同上) 【邮电通讯】 邮电通讯业较发达。2000年全国共有邮局网点702家,处理各类邮件657万件(其中国际邮件49万件),各类包裹170.5万件(其中国际包裹为29.6万件),电报31.3万封。全国有固定电话用户302万,公用电话2.2万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户有电话47部。邮电部门收入20.94亿新谢克尔,通讯部门收入211.58亿新谢克尔。(资料来源:同上) (资料来源: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国内资源缺乏,因此,以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本国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而以出口高、尖、精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推动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半数用来出口。以周边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远方市场,26%的出口物资运往欧洲联盟各国,38%运往美国,18%运往亚洲。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2002年以进出口总额为449.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59.1亿美元,出口额19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2%,6.5%和5.7%。主要贸易伙伴有23个。先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农产品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等国提供的普惠制(GSP)待遇。2000年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一、初级产品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778.8 1,534.2 1类 饮料及烟类 13.5 159.7 3类 非食用原料 228.2 3,247.7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1.7 62.3 二、工业制品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成品 4,042.5 3,230.5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11,365.9 10,682.2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11,133.3 12,431.3 8类 杂项制品 3,174.8 3217.9 9类 未分类的商品 51.8 485.0 2001年以色列对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不含钻石贸易) 美 国 6046 6379 德 国 1229 2612 英 国 1051 1617 荷 兰 824 1314 意大利 710 1651 法 国 674 1251 马来西亚 616 - 比利时-卢森堡 600 717 日 本 523 1003 西班牙 498 674 【外国援助】 1948-1989年美国总共向以提供了 466.6亿美元的援助,其中一部分为赠款。1990年10月美国会批准追加
7亿美元的紧急援助。1991年1月德国向以提供了7.32亿美元的援助。1991年3月,欧共体宣布向以提供
2.1亿美元低息贷款。1998年10月,美国承诺向以提供12亿美元的额外援助。2002年,美国向以提供27亿美元援助,其中包括21亿美元军事援助。此外,2002年1月,美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800万美元的反恐怖资金。7月,美援助以2亿美元用于打击恐怖主义。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中东问题:2001年12月初,以色列一些大城市接连发生多起恶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内阁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实体",后又宣布断绝与阿拉法特的一切联系,并限制阿拉法特的行动自由。2002年1月,红海军火走私船事件后,以巴关系进一步恶化,以方将此视为巴尚未放弃恐怖主义的最大证据,称将重新评估对巴方的战略。3月初,以巴冲突升级,此后,以军对巴控区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先后三次围困阿拉法特。5月,以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投票反对巴建国。6月初,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新的临时内阁,但以对巴内阁改组结果表示不满意。6月中旬,以军开始正式沿1967年战争边界线(绿线)建造安全隔离墙,称此举是出于保护以平民安全考虑。6月下旬,美总统布什宣布了中东和平新计划,以方对此表示欢迎。12月4日,沙龙明确表示支持布什当年6月提出的中东问题新建议,同意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国家",但前提条件是巴自治政府进行彻底改革,停止"恐怖行为"和更换领导层。 伊拉克问题:以色列与伊拉克关系长期处于相互敌视状态。伊反对巴以和谈,主张对以开展武装斗争。伊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向以发射导弹。以一贯支持美对伊政策。2002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问题的1441号决议后,以要求伊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开始加紧军事打击伊拉克步伐后,沙龙政府一方面坚决支持美军事打击伊拉克的立场,在外交上与美协调,在战略上积极部署,同时加强国内和海外民防措施;一方面表示决不卷入对伊战争,但称若被迫卷入战争,以有能力应付。 【同我国关系】 两国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两国签署了建交公报。建交以来,中方访以的主要有: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1994年10月)、外经贸部长吴仪(1995年9月)、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95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1997年11月)、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1997年12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199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1999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2000年4月)。 以方访华的主要有: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11月)、外长佩雷斯(1993年5月)、总理拉宾(1993年10月)、以军总参谋长巴拉克中将(1994年11月)、以军总参谋长沙哈克中将(1996年1月)、议长丹·蒂宏(出席议联第96届大会,1996年9月)、副总理兼外长利维(1997年2月)、副总理兼农业、环境部长埃坦(1997年5月)、总理内塔尼亚胡(1998年5月)、国防部长莫迪凯(1998年8月)、总统魏茨曼(1999年4月)、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2000年8月)。 2001年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和总理沙龙曾就中东问题和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数次致信国家主席江泽民。7月,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致信江泽民主席,祝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6月和8月,佩雷斯副总理兼外长和本·阿米外长也分别与唐家璇外长就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通电话。此外,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1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9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8月)等分别访问以色列。 以色列议会副议长阿卜杜·马立克·达罕姆西(8月)、农业部长沙罗姆·希姆宏(10月)等也分别访华。 2002年3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华,朱镕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等分别予以会见。唐家璇外长与佩雷斯两次就中东局势通电话(3月、8月)。2002年6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访问以色列,分别会见以总理沙龙和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7月,以议会外交和防务委员会主席戴维o马根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的邀请访华,钱其琛副总理予以会见。9月,正在出席第57届联大的中国外长唐家璇在纽约会见了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9月,中国政府特使、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率中国政府申博代表团访以。11月,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访以,会见了国防部长穆法兹、以外交部代总司长比兰等。 2002年6月24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了中东和平新计划,表示有条件支持建立临时的巴勒斯坦国,要求改换巴领导层,同时敦促以从巴控区撤军和停止修建定居点。以巴对此表示欢迎。10月,布什签署美国会外交授权法,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02年,沙龙总理四次访美(2月、5月、6月、10月)。其他以方访美的主要官员有:外长佩雷斯(2月)、国内安全部长乌齐·兰多(9月)、国防部长穆法兹(12月)。美方访以的主要官员有:副总统切尼(3月)、国务卿鲍威尔(4月)、中央情报局长特尼特(6月)、副国务卿博尔顿(1月、8月)、助理国务卿伯恩斯(10月)、助理国务卿萨特菲尔德(11月)、助理国防部长菲斯(12月)、中东特使津尼(1月、3月)、中东问题特使塞特非尔(8月)。此外,在以巴冲突问题上,沙龙和佩雷斯多次与布什和鲍威尔通电话。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 1947年,前苏联投票赞成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以建国后,苏即与以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以断交。1990年 9月30日,苏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以外长利维在美国会晤后,宣布苏、以两国恢复领事级外交关系。同月,以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0月18日,苏外长潘金访以,正式签署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协议。12月,以宣布承认独联体所有国家,并相继同独联体15个共和国全部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苏犹太人达18.5万,1991年又有14.5万苏犹太人移居以,其中不少人被安置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2000年,以外长利维访问俄罗斯(2月,出席中东多边谈判会议)。俄国外长伊万诺夫访以(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以(4月)。 2001年8月,以色列总理沙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中东局势通电话,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俄罗斯。俄罗斯中东问题特使弗多温也多次访问以色列。 2002年9月-10月,沙龙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12月,以外长内塔尼亚胡访问俄罗斯。此外,沙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两次就中东局势通电话(1月、2月)。 2001年6月,沙龙总理在访美途中经停英国,会晤了英国首相布莱尔;7月,沙龙访问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三国。 5月,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德国;7月,佩雷斯访问英国。同年,西班牙总理阿斯纳尔(2月)、欧盟中东问题特使莫拉蒂诺斯(2月)、比利时外长米歇尔(4月)、西班牙外长皮克(4月)、荷兰外长爱尔坦桑(5月)、英国外交大臣库克(5月)、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6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6月、7月、11月)、德国外长菲舍尔(8月、10月)、意大利外长鲁杰罗(8月)、法国外长韦德里纳(9月)、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10月)、比利时首相韦尔霍夫斯特及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11月)等先后访以。 2002年2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西班牙、法国。4月,佩雷斯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出席欧盟及地中海12国外长会议。6月,沙龙总理访问英国。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到英国度假并访问。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法国。8月,佩雷斯访问芬兰。10月,本-埃利泽访问法国。10月,以外长佩雷斯与欧盟15国外长在卢森堡就双边关系举行欧盟-以色列联系国理事会第三次会议。12月,以总统卡察夫分别访问德国、意大利。以外长内塔尼亚胡访问意大利、法国、英国。同年,挪威外长比德森(1月)、欧盟外交和安全高级代表索拉纳(1月、2月、4月、6月)、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外交大臣皮克(1月)、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2月)、德国外长菲舍尔(2月)、西方8国首脑会议主席国加拿大外长格雷哈姆(5月)、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外交大臣默勒(9月)等先后访以。此外,2月,沙龙与英国、西班牙领导人就中东局势通电话。 埃及:1979年3月,以同埃及正式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1980年2月,双方互派大使。1989年3月,以撤出西奈半岛最后一块埃及领土塔巴地区。2000年巴拉克总理三次访埃(1月、2月、7月),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与穆巴拉克总统进行会晤。以基础设施部长苏伊萨(4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埃。2000年11月,为对以色列以武力镇压巴勒斯坦平民表示不满,埃及召回驻以大使巴赛尼。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表示尊重以色列人民的选择。7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赴埃及会晤穆巴拉克。12月,埃及外长马希尔访以。2002年1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在沙姆沙伊赫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举行会晤。2月,以驻埃大使向埃及总统递交了国书,标志两国关系转暖。沙龙和本-埃利泽分别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通电话,讨论中东形势。4月3日,埃宣布降低与以关系,切断除外交关系以外的政府交流,以抗议以军入侵巴勒斯坦。7月,埃及特使奥马尔o苏莱曼访以。本-埃利泽访问埃及。8月,以外长佩雷斯和议会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拉蒙分别访埃。11月,埃决定断绝同以在农业方面的联系,以抗议以色列对中东和平的破坏。 伊拉克:1981年6月,以炸毁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区塔穆兹核反应堆。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发射了39枚“飞毛腿”导弹,造成 4人死亡, 300多人受伤。 黎巴嫩:1982年6月,以入侵黎巴嫩,1985年 6月撤出时在黎南部保留约
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扶植约3000人的“南黎军”,并经常同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武装发生冲突。1998年4
月,以内阁通过决议,提出愿有条件地执行联合国425号决议,从黎南部撤军,但要求黎在安全问题上做出承诺,遭黎、叙拒绝。1999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表示,以将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黎南部的撤军。2000年5月,以军顺利完成从黎南部撤军。但黎、叙坚持以应撤出谢巴地区。2002年9月,以、黎因使用哈斯巴尼河水资源产生矛盾,哈斯巴尼河发源于黎境内,最终流入以色列的加利利湖,黎计划在该河的支流上修建一条输水管道。沙龙向黎方发出警告,并寻求美支持。10月,黎不顾以强烈反对和美的调解,提前建成了从哈斯巴尼河支流上取水的工程。 约旦: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告结束两国长达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同年11月,以、约建交并互派大使,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1999年2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内塔尼亚胡、议长蒂宏、外长沙龙赴约旦参加了侯赛因国王的葬礼。2000年4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以。8月,以总理巴拉克对约旦进行回访。以通讯部长莫迪凯(2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约旦。2001年2月,约旦总理拉杰布祝贺沙龙当选总理,4月以色列不管部长塔里夫访问约旦,约旦外长哈提卜访以。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访约。2002年9月,以色列和约旦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宣布,将共同建造一个价值8亿美元的引水管道,将红海水灌入死海,以避免死海因海平面不断下降而消失。 叙利亚:1991年11月,以议会通过“捍卫戈兰高地法”。1992年 9月,以首次表明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也适用于戈兰高地,之后,以叙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1996年,叙以谈判中断。1999年7月,巴拉克当选总理后,大力推动叙以复谈。1999年12月,双方在美国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谈判,但未取得突破。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总理后,提出无条件恢复谈判的要求,叙予以拒绝。4月,以军空袭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东的叙军雷达站。6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表示如以全部归还戈兰高地,叙愿与以建立正常关系。7月,以军再次袭击叙军雷达站。10月,以表示反对叙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02年1月30日,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在会晤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表示以愿无条件与叙恢复谈判。2002年2月,叙总统巴沙尔表示叙愿就戈兰高地问题与以达成和平协议。 其它阿拉伯国家:1994年,摩洛哥与以互设利益办事处;海湾六国解除对以间接经济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起参加了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总理拉宾首次应邀访问阿曼。1995年10月,除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参加了在安曼召开的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阿双方签订了许多实质性协议和合同。1996年1月,以外长巴拉克首次正式访问摩洛哥;4月,以总理佩雷斯访问卡塔尔、阿曼;同月,以在突尼斯开设贸易代表处。5月,突尼斯正式同以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7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外长利维和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率团出席了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葬礼。期间巴拉克总理会见了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里卡。10月,毛里塔尼亚与以色列建交。2000年,以色列外长利维(1月)、通讯部长本-埃利泽(5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摩洛哥。 2000年9月,以巴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使以阿关系再度趋紧。10月23日,阿拉伯首脑会议后发表声明指责以对造成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负有责任,呼吁各阿国完全断绝与以关系,但最后决定权由这些国家自主决定。 2001年2月,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沙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卡塔尔和巴林等9国外长在安曼经过两天的讨论后,呼吁以色列遵守“土地换和平”的原则。3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安曼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呼吁派遣多国部队到巴区保护巴勒斯坦人民。7月,阿拉伯联盟在开罗召开紧急外长会议,谴责以色列政府对巴勒斯坦实行的政策。11月,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长米洛率团参加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WTO第4次部长级会议。 2002年10月,以外长佩雷斯访问毛里塔尼亚,这是以外长首访毛塔。 2002年2月,沙特王储提出关于中东和平的新建议,即以色列从1967年阿拉伯被占领土上全部撤军,阿拉伯国家同以实现关系正常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3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黎巴嫩举行,沙龙表示愿出席并阐述以色列的立场和计划,但以方拒绝允许阿拉法特出席本次会议。27日,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以沙特和平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2002年阿盟共召开1次首脑会议、2次外长会议和2次外长紧急会议,在这些会议上,阿盟均谴责以军对巴控区所采取的军事行动。 【同土耳其的关系】1948年土与以建交,是最早承认以的国家之一。1991年马德里和会之后,两国于12月将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此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双边高层互访不断。以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7月)、魏兹曼(1994年1月和1998年10月)、总理巴拉克(1999年10月)分别访土。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1996年3月、1999年7月)、总理西拉(1994年11月)、耶尔马兹(1997年9月)分别访以。此外,1993年4月,以外长佩雷斯赴土参加了土总统厄扎尔的葬礼,7月,以旅游部长巴拉姆访土,11月,土外长塞廷访以。1997年2月,土总长卡尔德艾伊访以,4月以外长利维访土,土国防部长塔伊恩访以,7月,土外长切姆访以,10月以总参谋长沙哈克访土。1998年4月,土国防部副部长布切克访以,1997年5月及1998年5月,土耳其副总参谋长比尔访以。1999年3月,土议长切亭访以。1992年6月两国签订旅游合作协议。1996年两国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是以同伊斯兰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军事协议。 2001年4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土耳其。6月,美、以和土耳其在土进行了首次联合空军演习。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和总参谋部长穆法兹分别访问土耳其,以加强两国战略关系。8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土耳其,后又与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通电话。12月,以、美、土举行冬季联合军事演习。 2002年8月,土能源部长访以。12月,以军总参谋长亚龙对土耳其进行正式访问。 印度:2001年,以、印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印目前是以色列第二大军火出口国,2001年7月,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与印度国防部代表团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200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佩雷斯访问印度。同年,印度通讯部长(1月)、印度一高级安全代表团(1月)访问以色列。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1967年“六·五”战争和1973年“十月战争”后,非洲29个国家相继与以断交,只有南非、斯威士兰、来索托、马拉维与以保持外交关系。1974年以色列与南非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南有12万犹太人,每年向以捐款。1991年11月,南非总统德克勒克正式访以。近年来,以先后与扎伊尔、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肯尼亚、中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加蓬、刚果、尼日利亚、安哥拉、赞比亚、贝宁、冈比亚、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等国复交或建交。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达3500人。1991年
5月,以出动飞机紧急接运了约 1.8万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到以。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199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以 111票赞成、25票反对、13票弃权、17票缺席通过46/86号决议,撤销1975年联大第3379号决议中“犹太复国主义是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的界定。1981年,以轰炸伊拉克核设施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随即通过决议,中止对以的技术援助。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恢复对以技术援助。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以133票赞成,13票弃权,1票反对(以色列)通过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50/22A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同日,联大还以66票赞成,79票弃权,2票反对(以色列、美国)通过50/22B决议,将以对戈兰高地的占领视为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的障碍。2000年10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过度使用武力。19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日内瓦也通过了谴以决议。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谴责以过多对平民使用暴力的特别决议。2000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以,了解和讨论以撤军后的南黎局势。9月,巴拉克总理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千年大会。2001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以。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电话。8月底,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在南非召开,以色列派低级别代表参加。在会议过程中,阿拉伯国家指责以色列执行种族隔离政策,并围绕犹太复国主义问题争执不下,9月初,美、以退出大会。但在南非和欧盟的努力下,大会最后文件没有点名批评以,以对此表示满意。11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参加联合国大会。 2002年2月,以外长佩雷斯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月,安南会见到访的以总统卡察夫。2002年3月13日,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1397号决议,该决议首次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3月30日和4月4日,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402、1403号决议,要求以军从巴被占领土撤军。19日,安理会通过第1405号决议,决定调查杰宁事件真相,遭以拒绝。4月10日,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35号决议,要求以结束对阿拉法特官邸的围困,停止摧毁巴民用和安全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