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Germany)  
欧洲 德国(Germany)
申请费用(美元) $1300(美元)
官方回执需时 4周
注册需时 3-6月
有效期 10年
所需资料 1申请人名称及地址
2申请商品或服务项目
3商标图样
杂费(包括银行手续费和翻译费) 500(人民币)
公证费  
 
 国 家 概 况 
 

  【国家名称】 德国(Germany)

  【国家面积】 357020.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

  【国家人口】 8237万(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34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9%。通用德语。居民中32.95%的人信奉基督教,33.0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1999年)。

  【国家首都】 柏林(Berlin),人口338.7万(2001年9月),年平均气温约8.6℃

    【重要节日】  新年:1月1日;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间);五一劳动节:5月1日;德国统一日(国庆节):10月3日;圣诞节:12月25日。

  【简  况】 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长1333公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 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日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  治】 1998年9月,社民党和绿党在大选中获胜并组成以施罗德总理为首的执政联盟。新政府执政初期内部争执不断,施政顾此失彼,处境比较被动。1999年底之后,主要反对党基民盟陷入政治捐款丑闻,力量遭到削弱,政府得以扭转不利局面,同时加强了内部协作和政策调整,大力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取得有利地位。
  
  2001年德国内政形势总体较为平稳,但因疯牛病、外交部电报泄密事件、部分主要政府成员的历史和涉嫌滥用专机等问题引起的大小政治风波不断,朝野间关于出兵反恐和移民法等政策议题争执颇多。执政的社民党加强了内部团结,绿党内部虽在对外军事政策等方面纷争不小,但从维持联邦执政地位出发,注意同社民党协调政策。联合政府地位比较稳固,加紧推出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如养老金改革、国防军改革和新移民法等。主要反对党联盟党刚刚摆脱2000年政治献金案的阴影,又在总理候选人等内部人事问题上陷入纷争。自民党和民社党等在野小党的影响有所增强。社会生活基本保持稳定。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国内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极右势力遭到打击,极右政党“国家民主党”面临被禁,极右的共和党已被逐出所有州议会。

  2001年德国重要选举具体结果如下:

  3月25日莱法州议会选举,社民党得票44.7%(+4.9),基民盟35.3%,(-3.4),自民党7.8%,(-1.1);绿党5.2%,(-1.7)。社民党和自民党继续联合执政。

  3月25日巴符州议会选举,社民党得票33.3%(+8.2);基民盟44.8%(+3.5);自民党8.1%(-1.5);绿党7.7%(-4.4);共和党4.4%(-4.7%),因不足5%被逐出州议会。基民盟和自民党继续联合执政。

  9月23日汉堡州议会选举,社民党得票36.5%(+0.3);基民盟26.3%(-4.4);法治国家攻势党19.4%(首次参选);绿党8.6%(-5.3);自民党5.1%(+1.6),。基民盟、自民党和法治国家攻势党联合执政,取代了社民党在该市长达44年的执政地位。

  10月20日柏林市议会选举,社民党得票29.7%,(+7.3%);基民盟23.7%,(-17.1%);民社党22.6%,(+4.9%),自民党9.9%,(+7.7%);绿党9.1%,(-0.8%)。社民党和民社党联合执政。此前,社民党与绿党曾组成过渡政府,替代由基民盟和社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

  【宪  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生效。1956、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议  会】  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 ,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届任期4年。参加联邦议院的各党议员分别组成议会党团。本届联邦议院于1998年9月27日选出,共有665名议员。各党席位分配为:社民党294席,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246席,联盟90/绿党46席,自民党43席,民社党36席。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Wolfgang Thierse,社民党),1998年10月26日当选。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和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参议院,共69席。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现任议长为克劳斯·沃沃赖特(Klaus Wowereit ),柏林市长,社民党),2001年11月1日就任,任期至2002年10月31日。

  【政  府】 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现政府由社民党和联盟90/绿党于1998年10月27日组成。有16名内阁成员,其中社民党12名,绿党3名,无党派人士1名。联邦政府主要成员是:总理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社民党),副总理兼联邦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Joschka Fischer,绿党),联邦财政部长汉斯·艾歇尔(Hans Eichel,社民党),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长维尔纳·米勒(Werner Mueller,无党派),国防部长鲁道夫·沙尔平(Rudolf Scharping,社民党)等。

  【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司法机构】 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现任院长汉斯·约尔根·帕皮尔(Prof. Hans-Juergen Papier),2002年4月10日接替尤塔·林巴赫女士。

  此外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惩戒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
       
  各级法院设检察机关,任务是对违法、犯罪提出起诉,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也不独立行使职权,而受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联邦法院设联邦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若干名联邦检察官组成。现任联邦检察长凯依·聂姆。

  【政  党】 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以下政党:

  (1)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主要执政党。1875年由德国工运中的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盟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派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合并而成。纳粹时期被取缔,1945年10月重建。2001年有党员约73万人。主席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

  (2)联盟90/绿党(Buendnis 90/Die Gruenen),与社民党联合执政。1993年5月由德东部联盟90/绿党和德西部绿党合并组成。现有党员约4.95万人,党主席克劳迪娅·罗特(Claudia Roth,女)和弗里茨·库恩(Fritz Kuhn)。

  (3)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最大在野党。1945年12月成立。现有党员约61.67万人。1947年以来与基社盟结成姊妹党。1949~1969年,1982~1998年执政。主席安格拉·默尔克(Angela Merkel,女)。

  (4)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简称基社盟。在野党。1945年10月成立,只在巴伐利亚州设有组织。现有党员约18.3万人。主席埃德蒙特·施托伊伯(Edmund Stoiber)。

  (5)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1948年12月正式建党。现有党员约6.27万人。党主席基多·威斯特威勒(Guido Westerwelle)。

  (6)民主社会主义党(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简称民社党。前身是民德统一社会党。1990年2月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8.85万人。主席加比·齐默尔(Gabi Zimmer,女)。

  (7)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目前党员约6100多人,海因茨·施蒂尔(Heinz Steher)和鲁尔夫·普里默尔(Rolf  Priemer)担任党理事会发言人。

  (8)共和党(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现有党员约1.5万人。自称是社会、爱国主义政党,政治上右倾激进,主要争取工农选民,反对外来移民。1992和1996年曾进入巴符州议会。主席鲁尔夫·施利雷尔(Rolf Schlierer)。

  【重要人物】 约翰内斯·劳:联邦总统。1931年1月16日生于德国乌佩塔尔市。出版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基督教青年出版社任董事、经理。1950年结识了曾任联邦总统的古斯塔夫·海涅曼,深受其思想影响,1952年参加由海创建的“全德人民党”,并在该党解散后随海加入社民党。1958年当选北威州议会议员,历任社民党乌佩塔尔市议会党团主席,社民党联邦理事会成员,社民党北威州主席,1982年起任社民党联邦副主席。1969年任乌佩塔尔市市长。1970任北威州科研部长,1978年起任该州州长20年。1999年5月当选德国总统,同年7月正式上任。在任北威州州长期间多次访华。爱好文学艺术和集邮。妻子克里丝蒂娜·劳(Christina Rau)。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格哈特·施罗德:联邦总理。1944年4月7日生于德国北威州的德特莫尔德市。1966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律师资格。1963年加入社民党,1978年至1980年任社民党青年组织联邦主席,1980年至1986年当选为联邦议员,1989年起为社民党主席团成员。1990年当选为下萨克森州州长并两次连任,其中后两次是领导社民党单独执政。1998年10月出任联邦总理。1999年4月当选社民党主席。信奉基督教。妻子多丽丝·科普夫,有一女。1999年及2001年曾作为联邦总理三次访华。

  【经  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200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630亿欧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幅为0.6%,为1993年以来最低增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内设备和建筑投资下降、企业库存减少等。2001年德国共有32278家企业破产,比2000年增加了14%,是德国统一以来企业破产最多的一年。
 
  2001年德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2%和6.7%。劳动生产率增长0.4%。国内资产投资总额减少4.6%。私人及非营利性私人组织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分别增加3.0%和2.3%。公共财政总盈余18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通膨率和失业率分别为2.7%和9.2%(平均失业人数为372.2万人)。2000年社会福利总支出为6801.85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公共财政负债总额达1.2万亿欧元(人均14579欧元)。

  2001年德国经济主要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0630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5000 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6%。

  货币名称:德国马克(德文D-Mark),1马克=100芬尼(2002年1月1日起为欧元,1欧元=100欧分)。

  汇率(2001年12月31日):1美元=2.21马克;1欧元=0.89美元;1欧元=1.956马克。

  通货膨胀率:2.7%。(2001年)

  失业率:9.2%(2001年)

  (资料主要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资  源】 德国是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产量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硬煤的探明储量为2300亿吨,可采储量约240亿吨;褐煤可采储量约940亿吨;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森林覆盖面积为107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9%。水域占2%。

  【工  业】 2001年,工业总产值4837.7亿欧元(不含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4%)。工业就业人数约852万(不含建筑业),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22%。工业结构及特点:(1)侧重重工业。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其他如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2)外向型。主要部门的产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销往国外。(3)工业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大约2/3的工业企业雇员不到100名。众多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较强,平均技术水平较高。(4)垄断程度高。占工业企业总数2.5%的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占有工业就业人数40%和营业额的一半以上。

  近几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8   1999   2000

天然气(亿兆瓦小时)   1.93   2.06   1.95

无烟煤          4164   3952   3361

汽油           438    457   402

柴油           4678   4412   4488

取暖油          1246   1123   1232    

水泥           3638   3810    -

小轿车(万辆)      544    542   525    

塑料           1161   1266   1363

纸            834    850   886

电视机(万台)      181    199   233

啤酒(亿升)       1.07   1.07   1.07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农牧业】  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2001年共有农业用地1710万公顷,约占德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农田面积1180万公顷,粮食作物用地706万公顷。2001年农林渔业产值为232.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比上年增加5.7%。1999/2000年度农作物产值432.98亿马克,占农业总产值的52.6%,动物产品产值365.14亿马克,占44.3%。2000年农业就业人口98.7万,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2.7%。

  农业近年一直处于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呈现集中趋势。2001年有农业企业44.7万个,(较1991年减少了约32%),以中小企业为主,平均占有土地38.2公顷,(1991年为26.1公顷)。1999年林业面积743万公顷,有林业企业26.4万家。

  近几年德国主要农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    2000    2001

谷物        4445    4527    4992

马铃薯       1156    1319    1090

甜菜        2757    2787    2473

水果        133     144.3    -

葡萄酒(亿升)   12.2     9.9    9.0

蔬菜        258     252.5    -

猪肉        397.3    388    390

牛肉        144.7    136.4   140

羊肉        4.4     4.5    4.5    

禽肉        82.6     91.4    99.5

牛奶        2833.4   2833.2   2830

鸡蛋        87.4    89.1    89.5

海洋捕鱼      10.5     -      -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服务业】 包括商业、交通运输、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数为2351.4万,占总就业人口的64.2%。
近几年德国服务业产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如下(单位:亿欧元):

              1999     2000     2001

服务业总产值       12628.9   12907.8   13226.2

商业、饭店业、交通运输  3218.5    3330.5   3427.1

金融、租赁、企业服务   5466.9    5604.7   5753.7

其他公共及私人服务    3943.5    3972.6   4045.4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64%     63.7%    64.1%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旅游业】 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游客在德国旅游,2001年旅游过夜人次共3.27亿,其中国内游客入住人次约9070万,外国游客约1690万。2000年德国有各种旅馆5.4万家,床位248万个,饭店业收入443.3亿马克。2000年德国有约4930万人次出国旅游。

  【交通运输】 德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全面发展,但以公路为主,公路密度为世界之冠。2000年,德国货运总量38.71亿吨,其中公路占77.6%,铁路7.8%,内河6.3%,海运6.2%,管道2.3%,航空0.06%。客运总量99.82亿人次,其中铁路占20.1%,公路78.7%,航空1.2%。

  铁路:2000年铁路总长447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占43%;有机车13731辆,客运车厢13872节,货车皮约19万节(包括铁路自有及租用车皮);客运量20.02亿人次;货运量2.94亿吨,国内运量1.94亿吨,约760亿吨公里。

  公路:2000年各类公路总长约4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万公里,高速公路长度居世界第四。2000年中全国注册机动车共5136.5万辆,其中小轿车4284万辆,卡车252.7万辆;全年新注册机动车共397.2万辆。公路货运量为30.05亿吨,国内货运量29.01亿吨,2807亿吨公里;客运量为587.09亿人次(包括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

  水运:2000年,德国拥有远洋商船689艘,总吨位651.6万吨,货运量2.38亿吨。1999年全国主要海港吞吐量为2.21亿吨,其中汉堡港区吞吐量为7335.7万吨。内河航道总长7467公里,1999年有各种船舶5051艘,2000年货运量6090万吨,665亿吨公里。内河港口吞吐量2.7亿吨。

  空运:航空运输业发达。1999年共有各类航空企业357家,各种商用飞机1720架。2000年航空客运量1.21亿人次;货运量220万吨,国内货运量9.2万吨。1999年航空运输业营业额307.64亿马克。2000年航空港货物吞吐总量233.1万吨。法兰克福机场是世界主要航空港之一,2000年进出港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分别为4927.8万人次和158.3万吨。

  管道:输油管道总长约2400公里,2000年输送原油约8940万吨,国内输送量2080万吨,150亿吨公里。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财政金融】 2000年德公共财政总盈余为188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0.91%,公共债务额高达23434亿马克,占国内生产总值58.9%。2000年公共财政(包括联邦、州、市镇三级政府财政、欧盟分摊份额及社会保险)总收入9755.81亿欧元,总支出9569.98亿欧元。

  近两年联邦政府财政状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1999    2000

收入   2446.39   2918.98

支出   2708.65   2649.72

盈余   -262.10   269.43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2001年12月,德国联邦银行黄金外汇储备为932.15亿马克,其中黄金储备及黄金债权约合350.05亿马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及特别提款权为87.21亿马克,外汇储备为494.89亿马克。截止2001年6月,德国外债28505.06亿欧元,债权29390.64亿欧元。
       
  德国主要银行:(1)德国联邦银行,1948年成立,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决定国家货币政策、负责货币发行并管理外汇黄金储备,1998年底总资产额为3805亿马克。(2)德意志银行,1870年成立,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1998年11月29日,该行收购资产总额在美国占第八位的信孚银行后,资产总额高达8200亿美元,超过瑞士联合银行,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2001年资产总额为8747.7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三。(3)巴伐利亚抵押联合银行(又称德国裕宝联合银行),1997年7月21日,巴伐利亚联合银行和巴伐利亚抵押和汇兑银行宣布进行合并后,总资产达7430亿马克。2001年3月资产总额达7179亿欧元。(4)德累斯顿银行,1872年成立。2001年7月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增持其股份到96%。2001年9月资产总额为5360亿欧元。(5)商业银行,1870年成立,1999年底资产总额为3549.3亿美元。

  【对外贸易】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有贸易关系,全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1986~1990年,德国的出口额曾为世界第一,从1991年起次于美国。外贸长期顺差,2001年德国出口6373.3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0.9%),进口5502.7亿欧元,外贸盈余870.6亿欧元。近几年来外贸情况如下(单位:亿欧元):

        1999      2000     2001

出口额    5100.08    5974.80    6373.32

进口额    4447.97    5383.43    5502.73

差额     652.11     591.38     870.59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2001年进口的54.2%(2983.404亿欧元)、出口的55.9%(3563.934亿欧元)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2001年同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和进口情况(单位:亿欧元):

        出口额    进口额    差额

法国      706.7    516.7    190

美国      673.1    454.5    218.6

英国      532.7    382     150.7

意大利     475.2    356.8    118.4

荷兰      393     462.8    -69.8

比、卢     341.7    302.7    39

奥地利     326.4    207.6    118.8

瑞士      276.1    197.9    78.2

西班牙     283.9    156.2    127.7

日本      130.7    226     -95.3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对外投资】 1999年,德国在外国直接投资累计7928.8亿马克,较上年增长1697亿马克,增长27.2%。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方工业国家,为6679.12亿马克,占对外投资总额的84.2%;其中在欧盟国家投资3525.83亿马克,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4.4%,在发展中国家投资768.37亿马克,占对外投资总额的9.7%。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对外援助】 官方对外援助主要以财政合作(提供优惠贷款)和技术合作(免费派遣专家、提供设备及培训人员等)方式进行。1950~1999年官方对外援助累计2875.4亿马克。2000年德官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为54.6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0.27%,其中53%用于双边援助项目,最大的受援国依次是中国(2.31亿欧元),赞比亚(1.22亿欧元),南斯拉夫(1.07亿欧元),波黑(9930万欧元),埃及(7070万欧元)和巴西(5367万欧元)。用于双边发展援助为29.15亿欧元,非洲(撒哈拉以南)为8.31亿,占双边发展援助总额的28.5%;亚洲及大洋洲5.13亿,占17.6%;中南美洲3.75亿,占12.9%;东南欧及前苏联地区3.11亿,占10.7%;其中17.79亿欧元用于技术合作。

  【外国资本】 1999年外国在德国直接投资额累计为4383.7亿马克,较上年增长924.3亿马克,增长率26.7%。投资主要来自美国(1009.52亿马克)、荷兰(889.75亿马克)、法国(449.78马克)、英国(427.62亿马克)、瑞士(400.26亿马克)、日本(163.66亿马克)。从7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在德国投资增长低于德国在国外投资的增长。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商业、化工、金融、电子技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部门。

  【著名公司】 (1)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Daimler-Chrysler AG),1998年由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而成,主要生产各种车辆、飞机发动机和内燃机等。2001年公司雇员总数37.3万,年产汽车448万辆,总收入1529亿欧元(1361亿美元)。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通讯处:Daimler-Chrysler AG 70546 Stuttgart 。(2)西门子股份公司(Siemens):1847年成立,主要生产经营各类电气设备、电子元件等,2001年销售额870亿欧元,董事长海因里希·冯·皮勒。通讯处:Siemens AG 80333 Muenchen。(3)大众汽车股份公司(Volkswagen),成立于1938年,主要生产销售各式汽车、发动机和有关配件,2001年产汽车超过510万辆,销售额为885.4亿欧元,现任董事长贝尔恩德·皮谢斯里德(Bernd Pischetsrieder,2002年4月16日接替费迪南特·皮耶希)。通讯处:Volkswagen AG  38436 Wolfsburg。(4)巴斯夫集团(BASF):又称巴登苯胺苏打公司,1865年建立,主要经营石油、化工产品和药品等,2001年销售额325亿欧元,董事长于尔根·施特鲁伯。通讯处:BASF AG 67056  Ludwigshafen 。(5) 安联保险集团,成立于1890年,主要提供保险、风险管理咨询及投资理财服务,2001年保费总收入751亿欧元,居全球保险集团之首,净收益为16亿欧元,总裁亨宁·舒尔特-诺勒。 通讯处:Allianz AG Koeniginstrasse D-80802 Muenchen。

  【人民生活】 2001年德国国民收入15311亿欧元,人均约18600欧元(约合16556美元)。雇员平均月工资收入为2160欧元,每小时平均工资为19欧元。生活费用价格全年涨幅为2.5%。

  2000年每100个中等收入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字如下:轿车74.4辆,固定电话96.4部,移动电话29.8部,电视机95.9部,录像机65.9台,卫星电视接收器31.5部,有线电视接口54.0个,电脑47.3台,冰箱99.2台。1998年,德国共有住房3732万套(所),人均居住面积39.3平方米。2000年共有医院2242所,病床55.96万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6.8张;共有医生29.5万人,平均每千人有医生3.6人。

  【军  事】 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于1956年1月。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委员会,联邦总理任主席。军队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军队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现任总监哈拉尔特·库雅特(Harald Kujat,任期至2002年夏)。国防政策的最高目标是确保德国的和平、自由和独立,并规定联邦国防军是一支纯粹防御性军队,实施必要的安全预防措施,不掌握和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10个月(从2002年1月1日起缩短为9个月)。

  德联邦国防军现有30万人,其中陆军约20万人,海军约2.5万人,空军约7.5万人。德政府于2001年初开始着手实施对联邦国防军的改革计划,但因为预算不足等问题进展困难。

  2001年,国防预算总额为468.6亿马克(比2000年增加20亿马克),占联邦政府财政年度预算的9.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军人人均开支约15.6万马克。全国人均军费约569马克。

  2001年北约在德驻军:美国76000人,英国30000人,法国3000人,荷兰2500人,比利时2000人。德军目前参加海外行动的人数约为1万人。

  【文化教育】 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教  育】 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对高中毕业生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规定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2000年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的开支为681.4亿欧元,占财政总支出13.66%,国内生产总值3.35%。

  2000/01年度德国有各类学校及学生、教师数字如下:
          
         学校(所)   学生(万人)   教师(万人)

各类中小学
及学前班       41633      996.1      67.2

职业学校       9773      269.2       11.4

大专院校       349      179.9      47.7

  2000/2001年度德国著名高等学校情况如下:

高等学校    建校年份    学生数    留学生数

科隆大学     1388     60357     5699

慕尼黑大学    1472     41943     5395

明斯特大学    1780     42934     2855

柏林自由大学   1948     41382     5309

柏林工业大学   1799     27768     5409

洪堡大学     1810     34423     3903

海德堡大学    1386     21740     3741

(资料来源:2001年《德国统计年鉴》)

  【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刊种类繁多。2001年出版的各类报纸有412种,其中日报382种,2001年一季度总发行量约为3011万份,其中日报2386万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2001年为429万份,其它全国性大报发行量如下:《南德意志报》,43万份;《法兰克福汇报》,40.7万份;《时代》周报,43.6万份;《世界报》,24.9万份。最大的地方性报纸是《西德意志汇报》,发行量110.5万份。2000年有各类杂志近万种,其中各类大众杂志2040种,总发行量12445万份;各种专业刊物3590种,总发行量1724万份。最重要的时事政治性周刊《明镜》2000年3月发行为105.2万份,《焦点》81.1万份。

  通讯社:(1)德意志新闻社,1949年成立,为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下设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200多个部门,属于世界大通讯社之一。总社在汉堡,图片新闻编辑总部在法兰克福,在国内其它50多个城市设有分社或编辑部,在80多个国家派驻记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国大众传媒的主要消息来源,其客户包括500余家国内的和750余家国外的新闻单位及大量非新闻机构。德新社通过卫星、电传等通讯手段用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发稿,每天约发6万字,内容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德国日报中的采用率达99%。(2)德意志电讯社:1971年成立,总社在波恩,主要向国内报纸提供新闻稿,对外只用德文向瑞士、卢森堡发消息,德统一后,该社与前民德的德通社合并。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通讯社:福音教新闻社、体育新闻社、联合经济新闻社等。

  全国主要广播电台:(1)德国广播电台,由联邦政府和州广播电台出资兴办,主要负责对国内广播;(2)德国之声电台,1960年成立,总部设在科隆,由联邦出资兴办,用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并用德、汉、英等语言播放电视新闻节目。此外还有11家州电台。

  全国主要电视台:(1)德国电视一台(ARD),由各州电台、德国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电台组成德国广播协会,共同经营,播放全国性的第一套节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节目;(2)德国电视二台(ZDF),是德国最大的电视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组建,总部设在美因兹,播放第二套节目。另外一些卫星电视节目如德国电视台的1 PLUS和私营电视台如SAT 1、RTL、PRO 7也拥有大量观众。

  【对外关系】 德国同世界上190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系,共设有驻外使馆141个。

  2000年德在推动欧盟深化和扩大、保持同美紧密联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大力拓展与中、东欧国家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关系,加强与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世界事务,以新的进取势头,谋求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作用。
 
  2001年德继续以欧盟为依托,以北约和建立欧洲独立防务为安全保障,保持德美联盟,稳定并拉住俄罗斯,大力拓展中东南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谋求与其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强调德要站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第一线,全面承担国际责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南北差距扩大;恐怖主义、人口、气候、贩毒等问题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凸现,并威胁各国及世界的稳定和安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通过经济合作和发展援助来保护人权,维护和平与预防危机,减少经济与社会的不公正。德认为,9·11事件表明,必须对国际关系中传统的安全格局模式和两极思维方式予以反思。国际社会应规划和实施一个全面的政治、社会和发展战略,以预防地区冲突。

  关于反恐问题:美遭恐怖袭击后,德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表示将全力支持并派兵参与了美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还参与了北约在美领空的空中巡逻任务及在东地中海的军事部署。但德强调反恐不应针对伊斯兰世界,反对将军事打击作为唯一解决办法,强调要综合治理,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德反对美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动武,同时主张向伊施加强大压力,迫使伊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确保伊不生产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关于阿富汗维和与重建:德认为,联合国在阿的维和行动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涉及到军事、法律、警察、人权和经社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支持。德除派遣1200名士兵参加为期6个月的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外,还与联合国合作在波恩主持召开了阿各派会议。德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迄今共向阿提供4亿欧元的援助,是欧盟中向阿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

  关于欧盟一体化建设:德视欧盟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根本之所在,是消除邻国对德走特殊道路疑虑的保障,坚持深化和扩大欧盟。德重视与法、英的合作,推动欧盟内的大国关系朝均衡方向发展。欧元正式流通后,德对欧盟政策的重点是制定欧洲宪法,推动欧盟进行内部机构改革,以及在确保行动能力的前提下尽快接纳新成员。随着德在欧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德提出欧盟应走向拥有宪法、联邦政府和议会的欧洲联邦的设想,试图为欧盟未来发展定向。
       
  关于北约与新欧安结构:德认为北约仍然是保障欧洲及自身安全的重要机制,也是保持欧美密切关系的最重要纽带。主张对北约进行改造,在保持北约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使北约具有对付其传统防区外威胁的能力,同时增加政治职能和欧洲的发言权。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德原则上不反对任何国家加入北约,但不希望引起俄的强烈反弹。德欢迎北约同俄改善关系,认为这是欧洲实现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但对俄希加入北约问题,德通常不置可否,内部认为不现实。

  关于巴尔干局势:德以参与巴尔干事务为契机,积极恢复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德积极参与巴尔干重建,推动制订《东南欧稳定公约》,并积极主张欧盟在未来接纳南为成员国。德希能一劳永逸解决马其顿问题,支持维护马领土与主权完整,谴责阿族恐怖行动,要求马政府尽可能改善阿少数民族地位。德派兵参与了北约在马收缴武器及后续军事行动。

  关于朝鲜半岛问题:德朝于2001年3月建交。德认为朝鲜半岛局势是影响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支持韩国奉行阳光政策,并积极鼓励朝推行缓和和对外开放政策,希望朝韩改善关系,愿为解决朝鲜问题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德朝往来不断增多,但德对朝可能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运载工具表示担忧,担心朝鲜半岛和平进程陷入停滞,并将给该地区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
 
  关于印巴冲突:德谴责印、巴1998年进行的核试验。对2001年底印度议会枪击事件后印巴冲突升级表示严重不安,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战争准备。欢迎穆沙拉夫总统关于打击恐怖主义的讲话,认为这是对和平解决印巴危机的重要贡献,双方必须重开对话。德表示今后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印、巴加入核不扩散条约。

  关于裁军、军控和核不扩散:裁军是德外交政策重点之一。德是无核国家,承诺永不谋求拥有核、生物和化学武器,主张所有核国家明确承担不转让、不扩散核技术的义务,无条件、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以及生产有关裂变材料。德还主张全面销毁化学武器,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禁止使用地雷。希美俄尽快进行第三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主张维护全球裁军、军控及防扩散体制。对美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表态审慎,希望看到有关国家就导弹防御问题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

  关于美导弹防御体系:德对美搞导弹防御体系原持反对态度,担心此举导致欧美关系脱钩,破坏战略平衡,并引发新的军备竞赛。布什政府上台后,德转为主张适应现实,不与美硬顶,表示愿有条件地参与美导弹防御计划,意在避免美独家垄断,希通过参与对美施加影响。9·11事件后,德认为美在安全问题的轻重缓急有了变化,但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既定目标不会变。

  关于联合国作用及安理会改革:主张加强联合国地位,改革和扩大安理会。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强调德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三大支付国,理应获得与其实力和贡献相称的权益。9·11事件后,德主张联合国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以及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希联大尽快通过《全面反恐公约》。

  关于人权问题:强调人权是德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主张人权具有普遍性,人权无国界。表示今后将参与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内为维护自由人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同中国的关系】 中国于1949年10月27日和1972年10日11日先后同原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建交。两德重要来访有:原民主德国的格罗提渥总理(1955年12月、1959年1月),乌布利希第一书记  (1956年9月),昂纳克总书记(1986年10月);原联邦德国的施密特总理(1975年10月),卡斯滕斯总统(1982年10月),科尔总理(1984年10月、1987年7月、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赫尔佐克总统(1996年11月),施罗德总理(1999年5月、12月)。中方重要去访有:周恩来总理(1954年7月访民德);华国锋总理(1979年10月访联邦德国,下同),赵紫阳总理(1985年6月),胡耀邦总书记(1986年6月),乔石委员长(1994年1月),李鹏总理(1994年7月),江泽民主席(1995年7月),政协主席李瑞环(1997年6月),朱镕基总理(2000年6月),政治局常委尉健行(2000年10月)。

  2000年中德关系深入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两国保持高层互访势头,朱镕基总理成功访德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两国执政党恢复高层互访,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富有成效,以两国开展法律交流与合作和共同举办环保大会为标志,双方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6月29日-7月3日朱镕基总理对德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朱总理同施罗德总理进行了正式会谈,会见了德总统劳、议长蒂尔泽、基民盟主席梅尔克尔、前总理施密特、科尔等,并参观了汉诺威世博会。陪同朱总理访德的唐家璇外长同德外长菲舍尔举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德法律交流与合作协议、中德经济、工业和技术领域合作协定、中德基础设施合作谅解备忘录、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段可行性研究协议书、扬巴60万吨乙烯项目正式合资合同、中国新疆煤区灭火工程合作研究协议。10月19日,朱钅容基总理和施罗德总理在汉城第三届亚欧会议期间再次会晤,就双边关系、磁悬浮列车合作、中国入世及朝鲜半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3月25-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应德军总监基希巴赫邀请访德。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总长首次访德。8月 26-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出席在柏林举行的“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9月14日唐家璇外长在联大会晤期间与德外长菲舍尔共进早餐,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9月吴仪国务委员访德并主持了在汉诺威举行的2000年世博会中国馆馆日活动。10月12-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建行应德社民党邀请访德,恢复了两党高层交往,加深了相互了解。
   
  中方访德的还有:公安部长贾春旺、科技部长朱丽兰、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杨景宇、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重庆市长包叙定和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

  12月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华。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分别会见菲舍尔,唐家旋外长与菲舍尔进行了会谈。德方2000年访华的重要人士有:财政部长埃歇尔、司法部长格梅林、内政部长席利、外交部国秘伊辛格、石荷州州长西莫尼斯、联邦议院副议长福尔默、外交委员会主席克洛泽、外委会副主席、前经合部长施普朗格、法律委员会主席、前国防部长朔尔茨、基社盟议员团干事长拉姆绍尔、民社党议会党团主席居西、社民党总书记明特费林、前总统魏茨泽克、德国工会联合会主席迪特·舒尔特、西门子公司总裁冯·皮勒及德大众汽车公司董事兼亚太地区总裁比希霍夫等。
   
  2001年中德关系深入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两国保持高层互访势头,施罗德总理成功访华和胡锦涛副主席成功访德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富有成效,双方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11月8日至11日,胡锦涛副主席首次对德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胡副主席同施罗德总理进行了正式会谈,会见了德总统劳、外长菲舍尔、议长蒂尔泽、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梅尔茨、自民党主席威斯特维勒等。访德期间,胡副主席还与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共同出席了中国驻德使馆新馆的开馆仪式。
 
  6月17日至23日,吴邦国副总理应德联邦政府邀请访德,吴会见了德总理施罗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与德经济部长米勒进行了会谈,并会见了大批德企业界人士。9月,丁关根同志率团参加第三届柏林亚太周并访德,分别会见了施罗德总理、社民党总书记明特费林、柏林市长沃维赖特等。
 
  中方访德的还有:政治局委员、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财政部长项怀诚、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杨景宇、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辽宁省省长薄熙来、云南省省长牛绍尧、河北省省委书记叶连松、全国人大中德友好小组组长李道豫、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委员齐怀远、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总后勤部部长王克等。
 
  10月31日至11月2日,施罗德总理正式访华,这是施任总理后第三次访华。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分别会见施罗德。朱总理还在上海等地陪同施。施访华期间,两国共同签署了31项经贸和高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德国拜耳公司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总投资31亿美元建设一体化化工基地的协议。
 
  2月18至21日,德国防部长、社民党副主席沙尔平应邀访华,江泽民主席、尉建行同志、傅全有总长、唐家璇外长、中联部长部长戴秉国分别会见,这是德国防部长首次访华。5月24至25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来京出席第三届亚欧外长会议。9月,德前总理科尔来京参加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坛。
 
  德方2001年访华的重要人士还有:司法部长格梅林、交通部长博德维希、劳动部长里斯特、勃兰登堡州州长施托尔佩、萨安州州长惠普纳、下萨州州长加布里尔、不来梅州州长谢尔夫、柏林市市长迪普根、联邦议院副议长福尔默、旅游委员会主席辛斯肯、人权委员会主席尼克尔斯、德中议员友好小组主席施密茨、外委会副主席、前经合部长施普朗格、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梅尔茨、第一副主席格洛斯、干事长格伦特、民社党主席齐默尔、民社党前议会党团主席居西、社民党联邦干事长马赫尼希、汉堡市前市长福舍劳、西门子公司董事长冯·皮勒、汉莎航空公司董事长魏伯、宝马集团董事长约阿希姆·米尔贝格等。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伙伴。2001年两国贸易额达2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中国出口97.7亿美元,进口137.6亿美元,继续超过中国同英法贸易额的总和,约占对欧洲贸易额1/4,对欧盟贸易额的30%强。近年来,德企业在华投资持续增长。截至2001年底,德在华直接投资项目共2701个,协议金额134.1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70.7亿美元,居各国在华投资第九位,其中2001年德对华实际投资额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德是对华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01年底,德向中方承诺提供的财政合作金额为64.09亿马克,其中财政合作资金(软贷款和赠款)为40.93亿马克,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环保、植树造林及一些工业项目。另外,截至2001年6月,德共向中方提供无偿援助12.8亿马克,其中技术合作资金9.5亿马克,人员培训(项目外奖学金项目)1.2亿马克,山东粮援项目1.4亿马克。截至2001年底,中国共批准从德技术引进合同5421个,合同金额238.5亿美元,占技术引进合同项目总金额的16.4%。
 
  两国法律、科技、文化和教育及环保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国总理亲自倡导的法律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6月,两国签署了包括18个项目的《中德法律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年实施计划》。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涉及应用和基础科学、航天、核能、海洋等诸多领域并已举行了16次科技混委会会议。10月,第二届中德高技术论坛会议在京举行。德是中国最大的职教合作伙伴。目前在德各类留学生人员约3万人。双方120对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两国省、州之间的交往十分活跃,目前已建立42对友好省州(市)关系。2001年9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三届柏林“亚太周”大型文化展演活动,这是中国在国外举办的最大规模文化节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作为2000年中德环境合作大会的后续行动,2001年3月,环保总局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成立中德环境管理中心,以促进中德双方在环保产业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在台湾问题上,德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不售台武器。据德方统计,2001年德台贸易额为106.6亿欧元,其中台出口64.9亿欧元,进口41.7亿欧元。
   
  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馆址:Maerkisches Ufer 54, 10179 Berlin, Germany。电话:0049/30/275880。传真:0049/30/27588221。签证处电话:0049/30/48839721。经济商务处地址:Selma-Lagerloef-Strasse 11,13189 Berlin,Germany。电话:0049/30/47901910。传真:0049/30/4710230。
 
  德国驻华大使:薄德磊(Joachim Broudré-Groeger)。馆址:(100600)北京东直门外大街17号。电话:65322161。传真:65325336。法律、领事处:65325560、65321925(签证预约)。贸易促进处:电话:65322161-1331。传真:65325335。

   【同西欧国家的关系】 德视法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但德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政府上台后,德法“轴心”作用有所削弱。2000年,德加强与法的协调与合作,支持法轮任欧盟主席国,与法联手推动欧盟深化机构改革,加强欧洲独立防务建设。但在年底欧盟尼斯首脑会议上,德以其人口数量在欧盟中最多为由,要求在欧盟理事会表决权分配中得到高于其他成员国的票数,遭到法国的反对,两国利益分歧表面化。5月19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会晤。6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德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11月10日德总理施罗德和法国总统希拉克及总理若斯潘在法国维特尔举行第76次德法磋商。同时德也积极谋求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6月2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德国。

  2001年德明显加强了与法的磋商与合作。1月11日,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伯访法。5月11日,德法在巴黎进行首脑会晤。5月22日,基民盟主席梅尔克尔访法。6月12日,德法在德国弗赖堡举行第77次政府磋商。6月21日,德法外长在柏林会晤。9月4日和10月24日,德法分别在柏林和巴黎举行非正式首脑会晤。10月25日,德国防部长沙尔平访法并与法国防部长会晤。11月22至23日,德法在法国南特举行第78次政府磋商。同时德也积极谋求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与英国在欧盟建设上的共同点增多。1月2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德。9月19日,布莱尔再度访德。10月1日,施罗德总理访英并出席英工党党代会。

  与奥地利关系:2000年2月,奥自由党参与执政后,德参加了欧盟对奥的制裁。欧盟9月取消对奥制裁后, 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2月11日,奥总统克莱斯蒂尔应邀访问德巴伐利亚州。7月3日奥总理许塞尔应德巴符州州长托伊费尔邀请访问该州。11月21日德总理施罗德在柏林会见出席德雇主联邦联合会年会的奥总理许瑟尔,这是欧盟取消对奥制裁后两国政府首脑的首次会见。

  德与其它西欧国家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往来频繁。 1月8日,瑞典首相佩尔松访德。4月30日,菲舍尔外长访问爱尔兰。5月23日,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伯访意。5月25至2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奥。6月7日,佩尔松再次访德。7月4至5日,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访德。7月12日,比利时首相费尔霍夫施塔特访德。9月,德总统劳出访芬兰、瑞典和丹麦三国。9月26日,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访德。10月4日,德国和西班牙第16次政府磋商在德国奎德林堡市举行。    

  【同美国的关系】 对美关系是德外交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德重视维系与美联盟关系,承认美的一超地位,在总体上与美保持一致。但认为世界正向多极发展,美无力独揽世界事务,积极谋求与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并推动欧盟在政治和安全方面逐步减少对美依赖。布什上台后,德美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双方在美导弹防御体系、《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的分歧增多。9·11事件后,德全力支持美反恐,但主张反恐应标本兼治,不赞成美借反恐打压异已国家,批评布什的邪恶轴心论和单边主义。4月18至21日,德环境部长特里廷访美并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会议。4月24至27日,基民盟主席梅尔克尔访美。5月1至3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美。9月18至20日,菲舍尔再次访美。10月8日,德总理施罗德访美。
   
  【同俄罗斯、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关系】 德重视发展与俄关系,认为俄仍不失为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看重俄在欧洲政治、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同时对俄既防范又遏制。德积极重塑德俄“特殊关系”,强调务实,同俄加强政治磋商与经济合作的一面有所上升。1月20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俄。2月29日德国防部长沙尔平访俄。俄总统普京2000年6月14日访德。9月25日德总理施罗德访问俄罗斯,称俄是德战略伙伴。11月23日-26日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对德进行工作访问。

  2001年,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的合作增强,关系进一步升温,但德对俄未来走向仍存疑虑。主张加强北约与俄的联系,在北约继续东扩时不要过分刺激俄。1月18至19日,施罗德总理夫妇应普京总统夫妇的邀请对俄进行私人访问。1月30日,德国防部长沙尔平访俄。4月9至10日,施罗德总理访俄并参加第4届德俄政府磋商。4月22至23日,俄总理卡西亚诺夫访德。7月26至29日,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伯访俄。8月6至8日,沙尔平再次访俄。9月24至27日,俄总统普京对德进行国事访问。

  德重视同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关系,极力通过北约、欧盟东扩及发展双边合作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同时也利用德、法、波三国的魏玛三角、波罗的海理事会等多边合作机制扩大在中东欧的传统影响。1月18至19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德。4月3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访德。4月6日,波兰总理布泽克访德。4月23至24日,国防部长沙尔平访问马其顿。5月22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哈萨克斯坦。5月30日,捷克外长卡万访德。6月18日,德波在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举行第4次政府磋商。6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斯洛文尼亚。6月27日,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访德。7月3至5日,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塞访德。8月14日,施罗德总理访波。8月15日,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访德。8月16和18日,德财长艾歇尔和总统劳分别访问拉脱维亚。8月21日,施罗德总理访捷。8月27日,马其顿外长米特雷娃访德。9月4日,菲舍尔外长访问马其顿。10月24日,波兰新任总理米勒访德。10月31日,德国防部长沙尔平访问波罗的海三国。11月8日,菲舍尔外长访波。11月30日,菲舍尔外长访问匈牙利。12月6日,施罗德总理率财长艾歇尔、内政部长席利访问乌克兰并进行第4次德乌政府磋商。12月13日,保加利亚总理萨克斯科布戈斯基访德。
   
  【同亚洲国家的关系】 2000年德明显加强了在亚洲地区的外交活动。德加大了对亚洲安全事务和印度的关注力度,分别与印、日签署了《二十一世纪合作议程》,在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方面相互支持。德与朝鲜、伊朗等国关系有不同程度改善。3月6日-7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伊朗。7月10日-12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对德进行正式访问。这是自1967年以来首位伊朗国家元首访德,哈分别同德总统、总理、外长进行了会谈。德决定将向伊提供的赫尔梅斯担保由2亿马克增至10亿马克。10月1日至3日德经济部长米勒访问伊朗。3月9日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德国。5月3日日本首相森喜朗对德进行非正式工作访问。5月16日-18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印度。9月29日至30日菲舍尔代表德总统劳访问印度并出席德文化节开幕式。5月30日-6月2日蒙古总统巴嘎班迪对德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决定由德方赞助共同挖掘现已沉陷的蒙古帝国旧都喀喇昆仑城。9月25日朝鲜外相白南舜访德。10月13日-16日德外交部国务部长福尔默访问朝鲜。10月底德联邦议院外委会主席克洛泽和副议长福尔默率议员团访问朝鲜。10月5日德发展援助部长访问越南。10月29日-11月2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日本、韩国、印尼和新加坡。

  2001年德继续加强在亚洲地区的外交活动。德看重亚洲的巨大市场及发展潜力,日益从战略高度重视亚洲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认为亚洲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积极谋求通过单边和多边渠道加强与亚洲国家关系,一方面谋取经济实利,另一方面推动建立类似欧洲的安全结构,以提高德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德继续将对华关系摆在突出位置,并大力拓展同印度、日本等其它亚洲重要国家的关系。德与利比亚、伊朗等国关系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于2001年3月与朝鲜建交。1月11日,德财长艾歇尔访印。1月18日,印度外长辛格访德。7月1至6日,德联邦国防军总监库雅特访日。10月10日,越南总理潘文凯访德。10月18至20日,德国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10月27至11月2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对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三国进行访问。

  【同拉美、非洲国家的关系】  重视发展与拉美、非洲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影响和开拓市场。3月27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和南非。10月4日墨西哥总统和巴西总统分别访德。11月21日- 德外长副总理兼菲舍尔访问安哥拉、布隆迪和卢旺达。4月2至3日,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访德。4月5日,刚果总统卡比拉访德。4月26日,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访德。5月31日至6月1日,智利总统拉戈斯访德。6月28日,南非总统姆贝基访德。7月9至11日,德经济部长米勒访问古巴。8月14至20日,德莱法州州长贝克访问智利、乌拉圭。9月1日,菲舍尔外长访问南非并出席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
 
  【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德为增强在中东影响。积极介入该地区事务,建立和发展与该地区国家的双边政治经济往来,但德强调“德不是中东问题的调解人”,美国的作用不可替代。2月15日德总统劳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埃及。3月27日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访德,德总理施罗德会见,这是阿第8次访德。4月6日-8日劳访问土耳其。10月28日-11月1日德总理施罗德访问中东5国-埃及、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5月12至13日,德政府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拉姆安拉举行会谈,决定德向巴提供9200万马克援助。5月29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本·候赛因访德。6月1至5日,德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访问埃及、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4国。6月6至8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访德。7月5日,以色列总理沙龙访德。7月10至11日,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访德。8月20至22日,菲舍尔外长访问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三国。9月24至25日,穆巴拉克再次访德。10月1日,菲舍尔外长访问叙利亚、黎巴嫩。10月11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德。10月22至26日,菲舍尔访问沙特、伊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0月29日,基民盟主席梅尔克尔访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1月14日,黎巴嫩总统哈里里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