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专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表示,近几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十五”期间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2.8%,授权量年均增长15.2%。截至今年年中,我国专利累计申请量突破300万件。 他表示,虽然不少企业、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有的已达到5%至7%,个别已达到10%,但从总体上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56%,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只占0.71%,在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 路甬祥说,专利法的实施起到了鼓励创新的作用,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明专利的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专利法实施以来,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类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仅占19.9%,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86.6%。而且,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 ──企业专利申请少。1998年至2003年,我国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不到30%,虽然出现了华为、海尔等一批专利大户,但全国有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一些有创新实力和潜能的企业、地方乃至高技术园区,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国资委监管的166家中央企业,平均每家累计申请专利226件,不及国外一些大企业年均申请量的五分之一;上海32万多家企业,申请过专利的不到3.5%,累计申请专利在10件以上的仅占其中的10%;北京中关村园区14000多家企业中,申请专利的也仅占12%。申请国际专利的,多为科研院所和大学。 ──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如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分别占93%、91%、85%、69%、6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持有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涉外知识产权争议频发,从DVD、彩电、摩托车,到数码相机、MP3芯片、汽车和电信设备,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众多产业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严重制约。 我国发明专利“寿命”偏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发明专利申请大国。但研究表明,我国发明专利“寿命”偏低,专利技术含量仍有待提升。 198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15年,到2000年首批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届满。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1985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8000余件,其中来自国内的申请为4000余件,略低于国外。到2000年首批届满的发明专利数量为1200件,其中来自国外的1105件,占92.1%;来自国内的仅为95件,占7.9%。据了解,现在有效的发明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平均已维持6年,而国外在华专利为8.5年。此外,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发达国家占据绝大多数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