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分类 | 商标新闻 | 商标知识 | 交易须知 | 海外注册 | 专利常识 | 专利分类 | 专利检索 | 专利申请 | 商标查询 | 商标注册
保护监测 : 法律法规 : 资料下载 : 企业简介 : 证书展示 : 商标在线咨询 : 公告


西王:34项专利“循环”一粒玉米

发布时间:2006/8/26 10:45:06 来源: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301
      西王,是一个村:160户,620口人,隶属于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2005年10月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西王,是一家现代企业:总资产达64亿元,员工5400人,淀粉糖生产规模多年居国内首位,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糖都”,是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和第一批“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走进村企合一的西王,这里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而贯穿这些故事的,是“循环经济”这条主线。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度山东十大财经风云人物”、西王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王勇说:“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对此,西王坚如磐石、始终如一、身体力行。”
   
      没有“废弃”的概念
    
      年加工玉米150万吨,年产玉米淀粉100万吨、淀粉糖100万吨、赖氨酸8万吨、玉米油15万吨、高蛋白玉米纤维饲料20万吨……看到西王集团这些数字,常人会立刻想到两个字:“污染”。然而,深入西王实地了解后,以上联想都会被事实所“清洗”。
    
      西王集团总经理王建新介绍说,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了西王集团发展的始终,其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已经形成原料循环综合利用、产品深度梯次开发、各类副产品成为下道工序原材料的封闭循环模式,做到了“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污水排放最小化”,实现了低投入、高利用和无排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在玉米深加工领域,西王集团拥有34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占领了该行业的“科技制高点”。
    
      传统的结晶葡萄糖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单罐结晶法,效率普遍比较低,年产量最大不过万吨。以西王糖业控股公司(西王集团麾下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总经理王亮为首的攻关小组,在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研发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卧式连续结晶新技术,一举使单线生产规模达到了年产8万吨。在这条发展之路上,西王集团的结晶葡萄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稳居亚洲第一。
    
      葡萄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母液,传统工艺是重新回配到糖液里,再结晶生产葡萄糖,但影响葡萄糖的回收率和质量。西王集团在国际上首创利用结晶母液发酵生产赖氨酸技术,并且用玉米浸泡液水解代替豆粕水解液,作为赖氨酸生产的培养基,开辟了氨基酸发酵的新途径。
    
      2005年,世界糖源紧张,西王集团审时度势,根据循环经济的特点,以结晶葡萄糖为原料,研发生产结晶果葡糖产品,于2006年5月通过专家鉴定。其营养、甜度、外形、应用与蔗糖完全相同,是真正意义上的蔗糖代用品,为固体粉状淀粉糖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这一国内首创、国际上也未见有工业化报导的新产品研发成功,也使玉米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34项专利、24道工序、15种衍生产品,西王集团将玉米做成了“锦绣文章”: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产品总回收率达到97.5%以上。
    
      循环到这个境界,西王集团想产生废弃物都难。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评定时,许多专家学者对西王如此高的水平有所疑虑。为此,国家环保局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组来到西王,严格对照工艺流程认真“审问”:这些副产品到哪个工序了?这些废水怎么处理的……一个工序、一个环节调研考察之后,专家们心悦诚服:西王完全当得起“环境友好”的美誉。
   
      一半利润来自“循环”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很长,但就整体而言,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不高。然而,身处这个传统产业的西王集团却得到了健康、持续、有效益的跨越式发展,让人称奇。
    
      西王集团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还是循环经济:一些企业视为累赘的“废物”,在西王变成了资源;“由废变宝”的链条被尽可能拉长,每一次转换都产生经济效益;水、汽、电等最大限度地形成循环、重复利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王勇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05年,西王完成工业总产值45.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15亿元,利税4.05亿元,在利税中,至少有1.619亿元来自循环经济。
    
      玉米经浸泡、脱胚出胚芽,分离出纤维、蛋白粉后,主要以淀粉乳的形式生产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结晶葡萄糖的副产品母液,生产赖氨酸;玉米胚芽直接输送到油脂厂加工玉米油;玉米浸泡水一部分与结晶葡萄糖母液生产赖氨酸,一部分蒸发浓缩成玉米浆,与玉米纤维混合烘干,生产高蛋白纤维饲料;赖氨酸生产过程中的高浓度废水,在生产过程中提取硫酸铵,再次循环应用于生产;提取硫酸铵后的废水,浓缩后与纤维混合,生产高蛋白生化饲料……与同行业相比,由于成本的降低和梯次效益的产生,玉米在西王集团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吨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节约成本150元,吨玉米油节约60元。而由于是国内惟一一家以副产品为原料生产赖氨酸的厂家,其吨成本降低了500元。
    
      早在1988年,西王集团便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能力达6000立方米,但其实际日处理量仅为1300立方米,其中一半是生活污水和实验室用水。企业在快速发展,产生的污水却在减少,似乎有些矛盾。
    
     “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截流’了生产废水,实现了重复利用。”西王集团分管能源的副总经理王刚向记者释疑:采用先进的闭式回收器和高效节能疏水器,蒸汽冷凝水全部回收;回收水用于溴化锂制冷,冷凝水回送电厂,每小时150立方米,年节约水处理费用600万元。淀粉乳不用烘干直接送入淀粉糖车间应用,生产过程不仅不产生污水,而且其糖液蒸发冷凝水可直接返回淀粉厂洗涤淀粉,既节约了一次水,也降低了淀粉乳的电导率,可以省略离交工序,仅此一项,吨糖节约生产费用50元,节约污水处理费用10元……“加上蒸汽、沼气发电等,西王集团在水、汽、电方面,每年至少节约费用4390万元。”
    
      另外一个说法简单而有说服力:同行业每加工一吨玉米需要6—8吨水,而西王集团只需要2吨。
   
      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作为支撑;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在于人才;管理高新技术、进行市场营销,仍然在于人才。西王集团的成功,在于产品生产线,也在于“第二生产线”———人才队伍的培养。
   
      早在10年前,王勇便顶着重重压力,大胆启用高素质、高学历的外来人才担当重任,逐步让创业元老和有功之臣退出高中层管理岗位,由“拉车者”变为“坐车者”,由执行者变为监督者,为外来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
   
    “人才是西王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是西王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人才推动了循环经济、支撑了循环经济。”王建新这样总结。西王集团拥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这个中心如同拥有强大磁力的“吸铁石”,聚集了多位专业人才,他们共同合作、各显身手,统筹规划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逐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客户服务热线:86-754-88282008 88922008 82882008 82992008
传真:86-754-88282008 手机:13353082008 Email:88@2008IT.cn
公司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金环路建南花园11栋楼下   本站是汕头市专利协会会员单位
是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潮商”杂志理事单位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汕头市法律服务所 王晓东(主任)律师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6095137号 本站通用网址:京奥、京奥商标网、汕头商标网 本站广告位置招商
 汕头市京奥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2-2008 中国电信及广东网通提供网络 邮编:515041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