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已经明显感觉到奥运盛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奥运的承办不仅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带动起到特别重要的意义,也将使我国的体育用品消费走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奥运:体育产业的助推器
2008年奥运会就在自家门口举行,这对中国的体育服装生产企业来说,确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据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调查,在取得悉尼主办权后,1995年至1996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总值占GDP的0.6%;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GDP的1%,到了1999年,即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上升到接近3%,而我国2005年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不到0.7%,相比前几届主办国,发展空间无疑更为巨大。
在传统纺织服装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体育用品市场为一些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打开了新的思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运动服装市场将进一步细分,这包括品牌集中度相对较低的新开发市场,比如武术列入北京奥运比赛项目,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服装的销量将得到提升,太极专用服装将更为突出;原有专业市场内也将进一步细分,比如健身服装类等。随着服务人群的进一步细分,其高端专业产品的空白也有望得到填补。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为抢占市场空白点,树立民族特色品牌提供了新机会。
准确定位、走专业化之路,把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改变我国体育用品强势品牌的稀缺,在体育用品产业上,需要扮演起创造者而非加工者。
体育产品有很高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的大众消费品。一些专业化的体育产品商,虽在大众中并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某个运动领域内却拥有极高的声誉、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体育产品市场中的“隐形巨人”。非专业纺织服装要想进入体育用品市场,必须以特色产品为支撑,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差别化、多层次发展为特征的产业格局。体育用品业、运动服装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的集中和品牌化经营。
奥运后期出现的“低谷效应”克服的关键在于举办国能否借助奥运发展起本国体育产业,扩大国内体育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惟此才能充分利用奥运期间急剧扩张的体育基础设施,满足举办期间由于奥运会刺激起来的国民对体育商品的需求,因此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家都把加速发展本国体育产业作为奥运经济的重要政策目标。
举办奥运会是否能够加速发展举办国的体育产业也是国际奥委会评价历次奥运会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可见,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挑战。
|